誤區1:面試會提問就算入門?
從踏入職場起,我有一個習慣,每到年底會在招聘網上更新我的履歷,可能你會認為我不老實,其實,我想建議同行朋友們,即使你對現有工作滿意,也有必要對自己過往一年的工作成果進行梳理。畢竟多一種途徑做階段總結并不是一件壞事,而且能幫你探索不同階段你的市場價值。
話說回來,距離自己上一次更新履歷已有大半年。兩個月前偶然接到一位HR的電話,當我問及貴司人力資源架構及薪資結構時,對方用了諸如“可能”、“應該”之類的不確定口吻的詞語,聽得我模棱兩可,沒想到HR最后在電話里被我的幾個問題K.O了,很快結束了交談。雖然我一開始就向她表明了我暫不考慮新工作的想法,但現在想來自己的幾個提問有點為難她,覺得自己不夠厚道。
啟示:1.入門不容易,除了會提問,還要擅長應變
HR是應聘者接觸企業最直接的窗口,你的專業與否直接決定了應聘者對企業的第一印象,甚至直接決定面試通知的有效性。因此,在招聘時,HR要及早預判目標崗位應聘者可能問到的問題,避免被問倒。例如:銷售崗位重點會關心薪資結構、提成方式、工作區域、典型客戶,其他崗位也可以舉一反三。
2.不要等求職時才想著完善履歷
每年梳理一次工作成果,至少可以獲取兩類信息:
一是獲得和其他企業的招聘HR接觸的機會,透過她們對各行業不同段位HR的薪資結構及水平有大致預判;
二是通過與HR的電話互動,多學習借鑒對方好的電話技巧,快速運用到自己的招聘實踐當中,提升自我,可謂一舉兩得。
誤區2:不同特征的候選人也該套路化?
曾經接到過一個HR的招聘電話,從對方略顯生硬的語氣中,我得知她是在按話術和我交流,說得蒼白一點,就是要帶我走進“坦白從寬”深深的套路中。
當時我略有反感,心想:我的簡歷可是你搜到的,哪有一開始不介紹就毫不客氣地考我呢?于是,我禮貌打斷了她,請她介紹介紹公司,而讓我更詫異的是,HR爽快地應答:“好的,你問吧!”
天,我該從哪里問起?我徹底對她及她所代表的平臺失望了,這樣的做法是絕對不允許發生在我們團隊的,于是我禮貌地結束了這通電話。
啟示:朋友圈前一陣流傳了一張很火的圖,圖里一群人拉著一頭豬,豬的身后有另一群人推著,配的文字大意是“如果你做事像這頭豬一樣需要別人推和拉,就離死不遠了”。
言之有理,公司介紹必須是HR擅長的,做招聘的前提之一,是要對公司和崗位背景充分理解,注意,不是了解而是理解。而故事中的HR過于被動,再好的公司在沒有營銷意識的HR嘴里都開不出一朵花,更別說吸引候選人了,簡直把候選人拒之千里啊。
尤其要說的是,不要因為你在名企,不缺乏慕名上門者,就覺得你做得有成就感,因而理所當然地忽略練習最基本的公司介紹;相反,在創業公司做招聘的HR,更需要營銷思維,只有在溝通中主動,展示出公司的各項優勢,才有機會吸引候選人。
誤區3:簡歷上的職位和實力劃等號?
這種尷尬HR們應該都遇到過,說說我的例子,也是在一年一度完善簡歷后遇到的,接到一位HR的熱情來電,向我推薦的崗位是我幾年前做的。一方面,我客氣地向對方表示感謝,另一方面,我向她坦白了我的職業規劃。確實,這類問題不太好憑字面明確界定,問一問當事人是最能判定結論的,尤其是當崗位需求甚急且簡歷量并不多時,少數HR們會因為著急用人而拉低了判斷力。
啟示:很少有人愿意從高一點的段位重新回到起點,這就跟打游戲練級一樣。
向大家分享個經驗,以銷售崗位舉例: “銷售經理”應該是市場上真假難辨的頭銜之一了,你不妨先了解下對方的負責區域、年度目標及達成率、團隊規模及分工,來判斷對方是否有管理基礎。
畢竟,很多公司為了給客戶樹立專業權威,派出的銷售代表們都是打著經理頭銜出去跑的,所以HR在招聘中高級管理人才時,要仔細辨別。
誤區4:面試環節越多越好?
通常來說,一個應聘者在獲得offer前都要經歷幾關考驗,多數企業起碼會設置兩輪以上面試環節來招聘基礎崗位,而中高端崗位最后還有必要面見總經理。
論壇曾曝出過很多應聘者的吐槽,譬如:某應聘者稱去A公司面試來回往返5趟,每趟車程40分鐘到1小時,遇雷暴天氣更是困擾;也有應聘者稱,其去B公司面試從初試到終試,每個面試官問的問題簡直一模一樣,覺得莫名其妙。
啟示:HR在設計面試環節時,要依據目標招聘崗位的性質來設定調整,不是環節越多越高大上。
我們要清楚認識到每個環節設置的目的意義在哪里,每個環節由誰主導面試,各環節考察的側重點有哪些……層層篩選候選人的意義,不是重復地提問走個過場,而是HR要調動各位面試官,在終試結束后,將各環節評價要點如拼圖版銜接成一個連貫的整體,在多維度呈現候選人的素質之上來做客觀評估。
這就需要HR在規范面試環節的同時,對每個環節的面試問題進行結構化標準進行設定,對每輪面試官的提問側重點進行分工。結構化的面試也不是拍腦袋一下子就能形成的,需要日常積累、調整才有結論。
誤區5:下一位會更好?
通常面試官在選人時,會傾向往后多看幾輪,認為后面涌現的候選人總會好過前面的,可到了月末HR實在沒簡歷交不出人了,方才進行比較,覺得前幾輪中的某位最理想。結果致電對方,對方早已入職別家公司了,HR可謂白忙活一場。
啟示:這個結果HR要負較大責任,我們要了解面試官為何要看完一輪又一輪?是因為簡歷質量不達標?HR對目標崗位理解不夠找錯人?這些要思考,不要盲目地配合。
此外,HR在遇到簡歷量有限的情況下,一方面和用人部門溝通時適當透露這樣的訊息,另一方面,最忌諱HR光抱怨而不在渠道上想辦法。
一般來說,這類溝通我不建議在還沒開始推薦候選人或僅完成第一輪后就提出,因為這樣做很容易令用人部門誤會HR不支持他們的工作。至少先按用人部門的標準嚴格篩選簡歷并推薦10-12人左右,在產生至少2名候選人的前提下再適當提出困難點,這樣用人部門相對好接受一些,這時HR需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縮小范圍盡快決策。
誤區6:專業能力測試真的專業?
記得N年前正值我大學畢業,去一家公司面試,被他們的測試題深深折服了,考題涉及面倒挺廣,有填古詩詞后半句的,有做化學方程式配平的,有識五線譜的,還有奧數題……總之是眼花繚亂。
究竟什么樣的崗位需要考這些呢?百思不得解。對那時剛畢業的我來說,謀求的崗位也屬于初級,不必如此大費周章吧。
啟示:招聘設置專業測評題是企業檢驗候選人專業技能的方式之一,度一旦沒掌握好,就奇葩了。
不要美其名曰“考察候選人的知識面”,這不僅浪費候選人的時間,而且對用人部門快速甄別專業人才沒有多少有意義的幫助。
專業能力測試用在招聘中,以檢驗候選人專業功底為首要目標,命題由用人部門來設定更貼合需求,HR不要喧賓奪主。
HR要做的,是通過多次實踐驗證專業題的效果,協同用人部門制定出一套適用于需求崗位的、且能有效驗證候選人專業技能的題庫出來,比起臨時拍腦袋更有底。
同時,在考察形式上也應當靈活創新,例如銷售崗位考察銷售理論就沒多大意義,情境模擬能快速拉開候選人專業能力上的差距,提高用人部門的甄選效率。總之,HR少搭些花架子,務實以效果為先就對了。
(來源:HR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