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白領已經成為跳槽主力軍!國內大型招聘網站調查顯示,金九銀十的招聘旺季中,20.8%的白領表示已經完成了跳槽,32.2%的白領表示自己已經開始通過招聘網站、熟人介紹等形式開始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值得注意的是,90后有跳槽意愿的達67%。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閃辭族越來越多。在如今的信息社會中,工作多久跳槽才合適?對于中層管理者來說,如何管理這些總是想跳槽的員工?90后給企業注入了新鮮血液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挑戰,行政命令不再萬能,企業要重視雇主品牌建設,以多樣性的福利吸引求職者。
跳槽狀況:理想與現實差距大近七成90后有跳槽意愿
智聯招聘近日的調查顯示,20.8%的白領表示已經完成了跳槽,32.2%的白領表示自己已經開始通過招聘網站、熟人介紹等形式開始尋找新的工作機會,35.4%的白領表示雖然有想法,但沒行動,僅有11.6%的白領明確表示壓根沒有跳槽的打算。
而90后在意向和已經跳槽的人群中占據高比例,根據調查,90后有跳槽意愿的達67%。“從年齡層面來講,今年的畢業生已進入90后的群體。”智聯招聘深圳分公司總經理武杰分析道,在個性上,70后更容易服從,80后稍有點叛逆,90后則非常隨性,在個人情感抒發和喜好上的傾向性更強。
“這與90后接觸到的生活學習環境不同有關。”智聯招聘高級職業顧問祝紅艷認為,在互聯網時代,90后從小就獲得繁雜的信息,認為自己對社會認知清晰。但工作后,往往想象和現實有落差,一旦發現工作不適合自己,很多人就選擇跳槽。
調查發現,對于剛畢業的學生而言,隨著公司培養的深入,對于員工未來的職業定位漸漸清晰,如果公司職業培養定位與畢業生自我定位出現不統一,就會讓他們產生困惑,而一些敢想敢干的90后跳槽意愿也就隨之提升。
實際上,真正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非常重要。今年就業比較難,很多學生沒辦法擇業就先就業了,只能日后再尋找另一份合適的工作。
對職場新人的建議:起碼在行業中觀察1年以上
“過去,我們建議工作3年以上才跳槽,這樣才能對一個行業或一家公司有深入的了解。但現在信息更新發展迅速,這個時間可相應縮短為一到兩年。”祝紅艷認為,如果剛剛工作三個月就跳槽,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很不利。
祝紅艷表示,以人力資源的工作為例,進入職場時都會做最基礎的工作,比如打字、寫會議記錄、做表格等。即便是公關的工作,剛開始也可能是做基礎的數據分析。因此,剛工作半年,對工作的認識并不理智,起碼在行業和職業中觀察一年以上,再做決定。
“很多人在選擇職業時,可能沒想明白自己到底希望做什么職位,只是抱著嘗試的心態去工作,一旦感覺和自己心儀的職業不太相符,就會想跳槽。”武杰表示,如果工作一兩個月就跳槽,企業查看簡歷時也會慎重考慮是否錄用。因為和前幾年相比,企業對用人的風險程度看得很重,喜歡更具穩定性的員工。“如果錄用的人一下子就走了,還不如找差一點點的,但是會在公司待個五到十年的人,慢慢培養”。
武杰表示,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如果遇到職業發展的瓶頸,覺得自己能力、效率高,和回報不相配,真的想換企業或換崗位,首先可以和領導進行溝通,看企業內部是否有更適合自己的職位。若企業內部沒有特別好的機會,再考慮外部的跳槽。“跳槽時要把握好時機”。武杰表示,若跳槽失敗,很可能前面幾年所有的工作經驗和積累都沒有了。
對人力資源的建議: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
“90后頻繁跳槽的現象,是讓中層管理者非常棘手的問題。”祝紅艷表示,這意味著,對于90后的管理不能一刀切,更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她舉例說,若有事情叫一個80后到辦公室,80后可能直接就來了,但90后就必須知道是什么事情、什么時候去等小細節。
祝紅艷表示,人才流失、招聘難等現狀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力資源從業者不得不加強雇主品牌建設,企業應該加強對于90后員工的引導和培訓,吸引和留住員工,比如新人入職培訓的過程和形式要個性化,多通過溝通來管理。
選擇因素:發展空間重要性下降90后更看重薪酬福利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或許是不少人選擇辭職的理由,他們想跳槽到哪呢?從公司的硬件和軟件環境看,什么樣的企業更容易吸引今年的求職者呢?
事實上,個人發展空間和薪酬福利一直是白領跳槽最為看重的兩大要素,但根據智聯招聘的調查,職業發展空間的重要性目前滑落到第4位,較高的薪酬水平、多樣的福利形式與企業文化等雇主品牌相關要素則排在前三,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也越來越受到白領的重視。
而參考中國年度最佳雇主2012的調查數據后發現,在70后、80后、90后對于心目中最佳雇主特征的選擇中,越年輕的越不看重薪酬。而根據智聯招聘的調查,22.1%的被采訪者表示,未來3年職業規劃是獲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可見,如今人們既看重付出回報比,又注重生活品質。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90后對成功的定義,未必是要獲得總監這樣的頭銜。”祝紅艷表示,在求職過程中,良好的人際關系、企業文化、辦公文化越來越被看重。無論是什么員工,工作都不是生活的全部,這與當前人們的生活工作失衡狀態息息相關。因此,關愛員工,就要關心他們的幸福感。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