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近700萬高校畢業生涌入社會,本身就有些擁擠的就業市場在這個夏季最終還是沒逃過史上最難就業季的命運,脫離市場真實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及大學生對就業技能培養的忽視,迫使人才結構出現部分臃腫而部分供不應求,和畢業生的經驗、技能儲備無法與立馬上崗工作的需要相吻合,致使許多大學畢業生才剛走出校門就要面臨失業。
供需斷層,就業形式異常嚴峻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3年《經濟藍皮書》指出:預計到2013年底,將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2013年還將有592萬名大學生畢業面臨找工作,大學生就業問題非常嚴峻。從企業需求出發,加強在校大學生技能培養,幫助他們在畢業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已迫在眉睫。
難道人才市場已趨于飽和,無法接納高校擴招后培養的大批人才嗎?難道畢業就真的等同于失業嗎?還是另有原委。其實,“就業難”僅僅為一種表象。除了由于專業的設置脫離企業的實際需求,導致結構性人才的過剩外,還有很重要的兩個原因是:第一,作為一名大學生是否學有所成,知識和能力結構能否達到企業用人標準;其次,個人就業意愿和社會意愿存在很大差異。
技能培養平臺缺乏,就業慘淡
為了能夠在大學畢業時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在校學生不僅要結合社會需求、自身情況選擇專業,更重要的是要在大學期間,在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加強自身各方面的鍛煉,平衡自身各方面的發展,整體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通過各種平臺訓練自己與將來工作吻合的實際工作能力,不斷積累實踐經驗,為將來謀求職位鋪平道路。
當然,目前能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專業技能培訓和工作經驗分享機會和平臺相對較少,大學所能提供的那些職業技能培養渠道不僅單一、薄弱,而且沒有脫離學院氣息,依然與市場實際需求保持絕緣,沒有為大學生成功架起起從學院理論到實際工作的過渡橋梁。這從客觀上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大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阻礙了未來順利就業的道路。
面對當下數量如此龐大的大學生就業群體、嚴峻的就業形勢、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無法滿足和大學生就業的迫切需求,幫助在校大學生加速職業能力培養,并成功就業已經成為了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政府、高校及有關部門應該加速就業技能培養平臺搭建,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多社會性公益機構和相關企業也應該敢于承擔社會責任,為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貢獻力量。
(來源:中國商業電訊網)